對於影片工作者來說,「上字幕」這件事有太多東西可以抱怨了,耗費大量時間、瑣碎,還有…不上不行啊!過去試過很多免費、付費「語音轉文字」服務,還有外包請專人協助,但礙於時間性、準確度及成本考量,最終選擇剪映的「識別字幕」功能,以2022年來說能如此準確、免費且快速地識別中文語音,剪映已經算是很強大了。直到近期發現了 Whisper Transcription,才真正想擁抱AI推出的服務。 它支援繁體中文,準確率高達95%,且速度很快! 這款 Whisper Transcription 能如此厲害,使用的技術正是 OpenAI 所推出的 Whisper 自動語音識別(automatic speech recognition, ASR)模型,無論是會議記錄、訪談、錄音、課程、演講、影音資料等音檔,或是 YouTube 連結,都能快速且準確地將音檔轉換成文字,該模型主打的項目有兩項:多種語言的語音辨識將多種語言文字翻譯成英文 Whisper Transcription 軟體使用步驟步驟一:下載、安裝及開啟到 Apple Store 搜尋 Whisper Transcription 並下載。 Ref:Dane 步驟二:下載 Whisper 語音模型下載語音模型後就能開始使用囉!也別猶豫很久,因為模型可以隨時刪除或者進行不同版本的切換。 Ref:Dane …
Dane
-
-
準備階段 1、對焦需求,了解客戶期望和目的在進行影片策劃之前,建議先和客戶做好溝通,瞭解客戶對影片的期待是什麼、希望它怎麼呈現、什麼時間要交付,以及此次的預算。如此一來,後續才能好好關注應該關注的對象及內容,而不會在狀況外。*通常客戶會希望該影片能提高他們的品牌知名度,並讓大家知道是誰在舉辦該活動;但也別忽略了觀眾的感受。 2、索取活動資訊要比誰都清楚活動流程及內容,因為很有可能慢半拍而錯失了重要畫面。 3、場勘及打照面了解活動場地的規模及格局(空間、擺設、燈光、動線),適時紀錄哪個時間點要站在哪裡取景;同時也要跟活動相關人員打個照面,如活動負責人、主持人、燈光/音響技術人員、贊助商、場地方…,甚至保全等等。為的是讓大家知道你的角色、知道你當天會做些什麼,有可能他們也會試著幫你營造你需要的鏡頭機會。除了瞭解拍攝環境,也要照顧到大家的安全,這項也常被忽略。若拍攝有需要腳架,擺在哪裡才不會擋到大家?若要埋動力線,是否都能貼實的固定住?…等等細節,幫助你和其他人避免在活動中發生意外。事前也得弄清楚活動場所是否有適合卸貨(器材)的地點,或是附設停車位,這能解省很多精力跟壓力。別活動當天提早到了,卻一直在活動會場附近找車位,還被主辦單位電話關心。 4、制定拍攝計畫完善場勘時的紀錄(活動環節、拍攝項目、景別、備註),確保每個重要環節都能在最好的位子捕捉畫面。 5、盤點器材相機、鏡頭、記憶卡、電池、燈具、腳架、穩定器、充電線…身上盡可能輕便,推薦使用變焦鏡頭(低光源環境盡可能帶大光圈鏡頭),例如24-70或類似的鏡頭,可以減少更換鏡頭的次數,因為活動中你必須不停地拍攝,不能錯過任何一個瞬間。使用變焦鏡頭還可以避免將相機靠近人們,畢竟有些人還是會不習慣專業相機對著自己。順帶一提,輕裝也能確保你在活動中不會大量出汗!建議行李箱還是得備著備用設備,因為你遠永不知道什麼時候會出問題。 活動拍攝期間 6、當天提早到場在活動開始前提早1~2小時到達,這樣才有時間進行最後一次的檢查,也較有餘裕拍攝完整且乾淨的空景。畢竟匆忙地趕到現場時,你除了會備感壓力、滿身大汗之外,也容易讓活動方對你失去信任感。 7、踏實地拍攝穩穩的拍攝,建議一顆鏡頭可以停留5~10秒甚至更長,畢竟晃動、拉伸等不穩定的操作會讓畫面看起來非常不專業,尤其你又要四處捕捉畫面。此外,拍攝5~10秒的畫面,在後製時也比較有彈性的空間。拍攝多種鏡頭(近景、中景、廣角、特寫),能增加影片的豐富度。這很基本,但也很容易被忽略。但也別毫無目的的拍,得對焦一開始設定的拍攝計畫,確保你要的畫面都有捕捉到,再去嘗試那些有趣的畫面。再次確認有裝記憶卡!不需要問能不能拍攝!儘管拍就對了!如果對方不想露出或是被拍,他們會跟你說或是自行迴避。當你開口問時,就浪費了寶貴時間!貴賓互動時的畫面是最精華的!注意在他們的眼睛、肢體和手勢。如果能將他們的情感保留在影片中,那是最棒的了!盡量不要對著螢幕拍,若非得拍攝螢幕,也請盡量避免出現閃爍畫面,可以試著增加或減少快門速度,以消除螢幕上出現的閃爍。玩得開心,但這是他們的活動,得注意你的種種行為。對周遭的人有禮貌,釋出善意,如果有需要,可以交流;有可能下個案子就從這邊來。值得注意的是,除非被邀請,否則不要吃食物、逗留太久。 8、結束時立即備份檔案回到家第一件事就是先備份檔案到硬碟及雲端(記憶卡檔案千萬別格式化掉),再去休息或是整理器材,這動作會讓你睡得更安心。 9、越快交付影片越好理想情況下,客戶會希望它在3-5個工作天完成,不僅能加深大家對品牌的印象,還能將活動影片作為成果發表的素材,以利在社群媒體上曝光。 小總結別忘了享受這個過程,雖然壓力山大,也可能會出錯。但正是這些因素激發了你的熱情、潛能、創造力、解決問題能力,讓你對下一個專案感到興奮!
-
我們與知識的距離知識是你學習的成果,內容擺在那,如果不去動它,它就跟你毫無關係。如同你與食物的距離,腦力激盪一下,我們可以透過什麼「方式」吃到桌上的食物?原力…當然不是,最簡單的方式就是透過手去拿取,或是請人家把食物送到你口中,不同的方式會有不同的感受,相對付出的成本也會不同。 Ref:Dane 獲取知識的方法可以分幾類?最能理解就是自我摸索,和專人協助這兩種,以下將探討兩者特色及風險:自我摸索:帶著問題與好奇心,不斷的搜尋、選擇、體驗,逐漸摸索出自己想要的答案,在探索的過程中或許能悟出一些學習的心得、方法,甚至觸發了自我實現的開關。不過代價會是什麼呢?時間會是此方法最大的風險,以開設一堂線上課程來說,你可能會先Google搜尋「自製線上課程」、「線上課程平台推薦」,爬了一堆文之後開始跟著規劃,直到開始要寫內容、錄製內容時,又遇到了製作難題,繼續Google…,幸運的話會有指數性成長,不幸的話SOP會重複到你的心智被消磨完,到最後可能還沒完成任務就放棄了。簡單來說,此方式的成敗在於對事物的認知強度。專人協助:「站在巨人的肩上,可以看得更遠更廣」這句話就是最好的解釋。有著前輩、專家引領你完成任務,不僅能為你縮短摸索的時間,還能更快地帶領你邁向目標的終點。不過代價會是什麼呢?批判性思考,一但習慣仰賴別人的協助,可能會讓自己的思辨能力變弱,因為少了犯錯、從谷底爬起來的機會。同樣以製作一檔線上課程為例,線上課程平台的業務找上你,你也有意製作課程,經過業務的介紹、談了合作、跟著製課SOP走、產品順利上線,一切就「理所當然」的完成了,過程或許會有碰壁的時候,但身旁一定會有人可以協助你解決,畢竟你與他達成了共識,要一起完成這項任務。再者,你有思考過這位協助你的人是用什麼心態來幫助你嗎?是想把事情完成就好呢?還是協助你一起做對的事呢? 面對任務時,自我摸索及專人協助兩種方式該如何拿捏?透過《與成功有約》的作者柯維提出的急迫與重要矩陣來判斷,可能會是最合適的,因為要先判斷這件事對你來說價值有多寡,你才能理智地做出不後悔的決定以及甘願拿多少資源來完成它! Ref:Dane 急迫且重要的事,必須快狠準地完成它,需要請專家來協助你完成它,以便降低風險,例如攸關飯碗的急件專案、生病開刀急迫但不重要的事,能完成就好,適合委託他人協助,自己大概知道事情經過即可,例如後勤支援性事務、體檢不急迫但重要的事,勢必得完成,但沒有時間壓力,適合照著自己的步調走,但礙於它的價值,所以適時的請專家協助可以幫助你把它做對,例如Side Project、健身不急迫且不重要事,可有可無,可以當作摸索、試錯的試驗場,例如冷知識、小小感冒(多數人自認久病成良醫,小小感冒自己來便可;但這種方式往往會引發蝴蝶效應,必要時還是得請專業人士協助) 小總結在目前的大環境下,雖然委託專人的成本較高、利潤偏低,若無法將重點資源(時間、精力)放在更核心的事務上,很可能就會錯失快速成長的機會。我們未來要爭取的不只是知識,還有時間。
-
面對不確定的時代、迭代加快,選擇障礙、時間稀缺,各類的消息、資訊、符號充斥生活中,我們拿什麼面對未來? 除了被神仙眷顧之外,或許就剩「智慧」了! 要是智慧垂手可得,智慧就不智慧了。讓我們退一步來思考智慧是如何定義的,或許就能明白它是多麼難達成? 當你瞭解一件事情的80%,那你跟其他人一樣掌握了「常識」,但如果多花時間去了解剩下的20%,你就掌握了一個完整的「知識」。若你能再分析、整合、運用這些知識,提升自我、使他人受益,這段過程就是「智慧」了。 回過頭來,要如何讓自己更快地領悟到智慧呢?我想大家也意識到我接下來想說的了-化輸入為輸出,將所知所聞的「知識」變成能幫助別人的服務或產品!這段過程不僅是對外的貢獻,更是對自己的認識。做一件事獲得兩件以上的好處,何樂不為? 對我來說,開始寫作也是為了讓自己更懂自己。沒辦法教人的知識,代表自己還沒有真正搞懂;沒辦法將專業寫成易懂的文章,意味著自己還沒有學得透徹。為了讓自己有能力面對未來,就是不斷地將知識有目的、有系統、有規律的輸出!